首页

南一洛芸宅七

时间:2025-05-27 20:02:47 作者: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“百鸟翔集图” 浏览量:67665

  中新社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题: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“百鸟翔集图”

  中新社记者 张玮

  5月下旬,数十万只候鸟掠过额尔古纳河上空,飞越中俄边境线,一路向北飞向西伯利亚。

 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面积最大、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。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,有3条穿过内蒙古,其中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是鸟类种群数量最多、面临威胁最大的路线。每到春夏季,这条候鸟迁徙线沿途“处处闻啼鸟”,宛若一幅“百鸟翔集图”。

4月14日,内蒙古额尔古纳,赤麻鸭正准备振翅高飞。 闫立新 摄

  据监测,截至目前,在内蒙古越冬的水鸟达16万余只,涵盖6目8科26个物种。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的赤麻鸭,越冬种群数量达13.2万只,占全球赤麻鸭总数的60%以上。

  成群的鸿雁排着整齐的“人”字形队列翱翔;赤麻鸭在浅水区悠闲地游弋;优雅的绿头鸭、鸬鹚或低头觅食,或舒展双翅……5月中旬起,额尔古纳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。

  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保持原状态最完好、面积较大的湿地。每年春季,大量候鸟从鄱阳湖、洞庭湖一带的南方湿地逐渐向北迁徙,沿着额尔古纳河向北飞出国门。

4月17日,内蒙古额尔古纳,绿头鸭在水中悠闲休憩。 闫立新 摄

  监测数据显示,额尔古纳作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,每年在这里停留、繁殖栖息的鸟类约达2000万只。

 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。57岁的牧民包斯琴巴图是在保护区所在的毛仁塔拉草原上长大的。20世纪90年代,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,包斯琴巴图做起了巡护志愿者。“生态越来越好,鸟儿越来越多了。”

3月28日,内蒙古科右中旗,小天鹅结伴在湖边漫步。 毕力格 摄

  2024年,保护区引进“科尔沁”智慧管理平台,用一个“大脑”支配28个“眼线”和“触角”。“智慧平台观测结合人工巡护,定位更高效精准,对候鸟栖息的干扰也能最小化。”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高文华介绍说。

  2025年春季迁徙季,保护区监测鸟类数量达19万余只,较去年同期增长124.5%。其中,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物种名录的青头潜鸭数量最大集群达20余只,“鸟中大熊猫”东方白鹳也在这里筑巢繁育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外交部驻港公署正告美方:被迫害妄想症可以休矣!

与会多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行了分享,还有投资人畅谈产业发展与科创融资。大家相信很多项目如果落地,会给古都商丘带来新变化。

【澜湄印象】如何加强澜湄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?这场研讨会有答案

该计划核心内容是在大田广域市、庆尚南道泗川市和全罗南道高兴郡打造航天产业集群三角体系:一是在大田建立航天人才培养中心和16个与宇宙探查等技术相关的太空教育实习室,为航天研究机构和企业输送人才;二是在泗川建设包括卫星洁净研发实验室在内的卫星研发创新中心,在晋州建设空间环境实验设施;三是在高兴罗老宇宙中心内建设民营企业火箭发射场,打造配备大型3D打印机等设备和性能评估设施的航天器技术中心,到2030年在高兴建设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、造价4000亿韩元的航天器国家产业园。韩国政府为此计划免除初步可行性研究环节,直接划定产业园区用地,并于2026年动工。按照韩国政府构想,未来将在上述三角集群内实现从卫星制造到发射的所有流程。

日本宣布拟对半导体等领域实施出口管制 商务部回应

从繁忙的工地到林立的高楼,在香港青年张海瑶看来,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(以下简称“前海合作区”)的变化可谓“翻天覆地”:“入驻企业越来越多,配套也更加完善。”

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(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)

邵建华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一家珠贝企业负责人,从事珠贝产业20余年的他,将珠贝加工成装饰材料。“我们公司目前生产贝壳装饰材料、贝壳家居用品和贝壳纽扣三大类产品,产品主要销往海外,去年出口额约2000万元(人民币,下同)。”

东西问|张生寅:千年唐蕃古道,何以历久弥新?

作为厦门海拔最高、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,军营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茶叶园、旅游村,家家都种高山茶,民宿也开了70多家,优良的生态正在成为村民们的“摇钱树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